摘要:我国应急救援行动的国际传播有传播“术”“道”割裂化、传播者身份集中化、传播方式扁平化的特征。因此,作者提出讲述应急救援故事的三原则:要处理好应急管理与国际传播的关系、处理好故事与讲述者的关系、增强讲述者的国际互动力,通过讲述救援故事提升国家形象、助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郑重指出,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要“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表明,我们应当通过向国际社会讲述我国发展的生动实践,展现中国故事背后的价值追求、精神力量和中国智慧,打造富有亲和力的国家形象、营造良好国际舆论氛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什么样的故事拥有联通中国与世界的魅力?我国应急救援行动蕴含了大量温暖动人的真实故事,这些故事生动体现了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与中华文化精髓,是我国国际传播资源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2年8月26日“摩托大军”志愿者在重庆北碚区歇马街道运送物资和人员。(图片来源:新华社)
2018年11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向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授旗并致训词。他强调,组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是党中央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的战略决策,是立足我国国情和灾害事故特点、构建新时代国家应急救援体系的重要举措,对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维护社会公共安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大意义。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要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时候冲锋在前,救民于水火,助民于危难,给人民以力量,为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而英勇奋斗。
以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为代表的应急救援人员,其为民利民之心甚至跨越了国之疆界,超越了民族之别,促进了各国人民相知相亲。我国应急救援工作实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融会贯通,是人类能团结起来、形成命运共同体的有力明证。
(一)我国本土应急救援行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提出“以人民安全为宗旨”的重要原则。《“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明确指出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指导思想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关注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和主张“人民必然是历史的主体”的中国化表达,是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本思想、和合文化结合的体现。
中国自古有“民为邦本”说、“民水君舟”论、“民贵君轻”观的思想,包含了“重民”“爱民”“利民”的丰富内涵,也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知识分子主张以仁爱精神处理国家、国家统治者与人民之间关系的社会良知。和合文化蕴意颇丰,其意涵构成之一是人人“群居合一”的社会理想。古代不同学派的知识分子虽然治国理念不尽相同,但其对社会和谐的追求却是共同的。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和合文化之时,把人民视为人类历史进步动力,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同时,使人民群众以主人翁精神积极投身于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之中。由此,应急管理实践产生了无数把人民利益置于首位、同时广泛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抢险救灾的生动案例,比如2008年汶川地震救援行动、2022年重庆山火救援等。以重庆山火救援为例,2022年8月,重庆多地因持续高温突发山火。专业救援队伍、当地人民群众、外来游客密切配合,合力在最短时间内扑灭了山火。记者们颇有感触地评论这次救援行动体现了“紧紧拥抱在一起的齐心力量”。这些案例突出表现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斗争精神,生动诠释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和合文化底蕴,有利于增进世界各国对“人民”概念和人民力量的再理解,有助于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提升,有益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二)我国对外应急救援行动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下观”的结合。《“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指出,要“加强跨国(境)救援队伍能力建设,积极参与国际重大灾害应急救援、紧急人道主义援助”。这彰显了同舟共济、勠力同心的国际主义精神,充分展现了冲破国际藩篱、打破国家利己主义、超越文明隔阂的跨国凝聚力。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尼国会作了题为《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演讲,讲述了中国和印尼在彼此遭受自然灾害时互援互助的故事,认为这体现了患难与共的国际主义精神,是中国与东盟国家血脉相亲的明据。这种在人类灾难面前互助共进的国际关系,深刻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下观结合的影响。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观与和合文化交相融合,赋予“天下”以充满仁爱精神的情感义理纽带,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有机联系起来。这种观念构成了中国人独特的道德情感世界,催生了“四海之内皆兄弟”说、“天下一家”论、“天下为公”论等和谐万邦的国际理念。中国共产党继承了和合文化的天下观,以中国人“为天下”“利天下”的道德情怀滋养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倡导世界各国和衷共济的团结精神。自成立以来,中国救援队多次参与了国际救援行动,包括2019年莫桑比克热带风暴国际救援、2022年巴基斯坦洪灾救援、2023年土耳其地震救援等。灾难发生时,这种超越国界和民族的友爱互助,正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下观”相结合的外在体现,是传播良好国家形象和中华文化精髓、传递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真实生动具体的素材。
我国应急救援行动的国际传播有三个突出特点。
(一)传播“术”“道”割裂化。我国应急救援行动的国际传播出现了将传播之术和传播之道相互分割的倾向。新冠疫情全球流行期间,我国为许多国家提供了援助物资和医疗救援。然而一时间,抹黑我国救援义举的谣言频频出现,我国媒体不得已将更多精力分配至澄清事实、竭力捍卫国家形象的传播之上。我国学界也开始大力研究破除国际谣言、重塑国家形象的传播策略。因此,救援行动所蕴含的“道”反被弱化。近期,我国部分国际传媒关注了“道”的传播,比如有的媒体对中国救援队赴土耳其开展地震救援的道义进行了详细分析和说明,但在明“道”的同时又忽略了传播之术,报道内容略显乏味,传播力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传播者身份集中化。我国应急救援行动对外传播的主体是国际新闻媒体,如央视国际频道、人民日报海外版、环球时报海外版等。这些国际媒体虽拥有及时性、专业性和内容多样性的传播优势,但这些优势却使媒体人的视角很难专门聚焦于我国应急管理实践,致使一些救援行动中值得被挖掘、被讲述的故事成为传播盲区。同时,这些国际传播者的身份决定了我国救援行动国际传播的主要形式是新闻。在体量有限的新闻报道中,我国救援行动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世界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很难被集中凸显出来。倘若新闻报道中直接体现党和国家的价值观,又容易被国际社会贴上“宣传”“说教”的标签,形成“欲传而不达”的结果。
(三)传播方式扁平化。我国新闻媒体对应急救援行动的国际传播体量不大,因此其传播方式重在“传”,与他国媒体、受众之间的互动较少,削弱了我国应急救援实践国际传播的张力。比如,2022年8月美国主流新闻媒体对重庆市山火的新闻播报仅止步于其发生和扩大,有意误导国际舆论方向。同年9月,英国广播公司报道了重庆山火被扑灭的新闻,然而其重心却聚焦在人类面对自然灾害的无能为力上。遗憾的是,我国国际新闻媒体虽然已对重庆扑灭山火做了全过程和最终结果的客观报道,但是却未及时回应和引导国际舆论。
要面向国际社会讲好我国的救援故事,应注意三个原则。
(一)要处理好应急管理与国际传播的关系。在应急管理与国际传播结合中,国际传播可被视为应急管理工作的一部分,也可将我国应急管理的丰富实践视作国际传播的重要内容。二者关系的不同理解取决于传播者的目的。如若传播者着眼于利用国际传播进行危机处置,则国际传播被视为应急管理领域中国际公关的重要策略,其使用国际传播的主要目的是澄清事实、化解危机、重塑国家形象;倘若传播者的目的在于主动塑造良好国家形象、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中华文化精髓,则应急管理与国际传播二者构成丰富与被丰富、支撑与被支撑的关系。处理好应急管理与国际传播之间的关系,对讲好救援故事意义重大。2004年12月印尼海啸发生时,中国及时施以援手。然而由于救灾食品包装上的生产日期表述方式不符合国际惯例,这些食品被当地个别媒体质疑为“过期食品”,造成了国际信任危机。中国驻印尼大使馆参赞谭伟文与使馆工作人员到现场查验事实后,向印尼政府解释澄清,同时通过媒体向印尼群众说明真相,及时化解了危机,重塑了中国形象。该案例说明作为危机处置的国际传播实际是一种被动传播行为,虽然有助于重塑国家形象,但受其本身目的制约,其对救援行动背后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精华等形而上之“道”的传递力量明显不足。要向国际社会传达救援行动所蕴含之“道”,还应当同时将应急管理纳入国际传播框架之内,与传播之“术”相互融合,进行主动传播。
中国救援队在土耳其地震救援现场。(本刊资料图)
(二)要处理好故事与讲述者的关系。应当使我国救援故事讲述者身份多元化,形成既有新闻记者,也有外交人员、专业救援人员、文艺工作者等的传播队伍。首先,可以扩大新闻传播队伍。我国驻外大使、救援人员、灾难亲历者等都可以加入到应急救援的国际传播队伍中,形成多视角、多层次、多讲述者的新闻传播格局。应急管理部可通过国际网络传播平台开设国际传播账号,面向各国人民讲述中国应急管理理念、分享和交流应急管理经验与故事,还可成立自己的国际新闻报道小组,以更全面、细致、专业、聚焦地讲好救援故事。其次,可通过文化产品讲述救援故事。事实上,西方国家对其灾难救援行动的国际传播大量使用了电视、电影、文学图书、故事广播等大众传媒对受众进行“沉浸”式传播。因此其讲述救援故事的过程就成了“滴灌”价值观的过程。这种传播方式感染力强、传播面广,受众往往在享受文化产品带来的感官刺激中不知不觉地接受其价值观。我国个别影视作品在故事讲述过程中传递了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渺小无力的价值观,要纠正这种内在的悲观主义、树立人类对自身力量的信心,我们也必须以相应的文化产品讲述好中国救援故事。要以贴近国际市场和国际社会的方式,推出讲述中国救援故事的精品影视剧作、文学图书、游戏产品等,在文化产品中真实、全面、立体地反映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智慧,使各国人民逐渐意识到只有团结一致,才能共同解决人类面临的种种自然灾害;只有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走出人类的困局。
(三)要增强讲述者的国际互动力。在应急救援故事的国际传播中,传播者要树立主动意识、争取主动地位、增强国际舆论引导能力。因此,要通过积极传播我国的救援故事、主动加入国际传媒界就应急救援行动展开的讨论,有策略地传播党、国家和人民追求之“道”。这要求我们至少应当在三个方面做出相应努力。一是要在国际上及时发声。国内突发大型自然灾害时,要在第一时间向国际社会报道灾情和应急救援情况,且要保证对救援情况发展变化及时跟进,以免被某些媒体扭曲事实,使局面陷入被动。同时,对国际上大型自然灾害事件也要加以关注,要在党和国家的通盘考虑与安排之下,迅速与联合国做好信息对接,以便为进一步行动和报道做好准备。二是要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对话能力和对国际社会的动员能力。要通过各种渠道展示真相、回应国际关切,及时纠正他国新闻对中国救援行动的偏颇报道和看法;要通过加强与国际社会互动,使中国救援故事、中国形象和中华文化更加深入人心。三是要增强对国际社会的动员力。当他国遭受大规模自然灾害袭击,要通过国际新闻传播积极主动地推崇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道”,鼓励相互守望、共渡难关。
讲好应急救援故事是提升我国形象、扩大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助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有效路径。当前我国应当集外交部、应急管理部、新闻界、文艺界以及社会救援组织之合力,使救援故事的讲述更加彰显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世界观和中华文化底蕴,使各国人民能通过中国实践看到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感受到人类团结的巨大温暖和强大力量,继而主动联合起来共同面对和解决世界发展难题,携手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本文为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抗战时期南方局国际传播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启示研究》(2022NDYB2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来源:中国应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