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两架飞机相撞,致2人死亡!

2024-03-06 14:35:14 

据央视新闻客户端3月5日报道,据肯尼亚警方消息,当地时间3月5日上午,两架飞机在内罗毕国家公园相撞,造成2人死亡


据悉,一架载有39名乘客和5名机组人员的客机和一架载有2人的训练飞机从威尔逊机场起飞,在内罗毕国家公园发生相撞。警方称,客机上全员安全,无人受伤。训练飞机上正在接受飞行培训的2人死亡



无论是交通出行

还是作业、救援

乘坐飞机都要遵守有关规定

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案例警示

01


2024年3月3日,河南新密一救援直升机坠落,事发时机上共2人,其中一名是12岁的儿童,直升机上两人均受伤送医,事故原因还在调查中。



02


2023年7月22日,黑龙江省鹤岗市萝北县,黑龙江鲲鹏通用航空有限公司一架运5BD农用作业飞机进行航化作业时坠毁,机长、副机长身亡,1名飞行人员受轻微伤,飞机损毁报废



安全提示


飞机已然成为现在人们出行

常坐的交通工具之一

那么如遇飞机发生意外事故该怎么办?

一定要掌握好这些逃生法则


“黑色10分钟”及“黄金90秒”


空难发生时,会有一个“黑色10分钟”,而所谓的“黑色10分钟”,是指绝大多数空难都发生在飞机起飞阶段的三分钟,与着陆阶段的七分钟。但事故一旦发生,留给机上旅客的逃生时间并没有七分钟、三分钟这么长。而失事后的一分半可能是逃生的“黄金”时间,也就是所谓的“黄金90秒”。


而在飞机失事前,一般会有一些预兆:如机身颠簸;飞机急剧下降;舱内出现烟雾;舱外出现黑烟;发动机关闭,一直伴随着的飞机轰鸣声消失;在高空飞行时一声巨响,舱内尘土飞扬,这是机身破裂舱内突然减压等。


而据中国国家应急广播网发布的《飞机逃生事故法则》显示,飞机失事常见的有三种形式,分别为空中解体、飞机失事以及降落坠毁。对于普通乘客而言,乘坐飞机要做好这几点。


1.永远要系紧飞机安全带


如果遇到高空解体的状况,不论坐在飞机的哪一个部位,生还希望都很渺茫。即便生还的几率渺茫,也要在空中系好安全带。否则在飞机尚未坠地时,空中翻滚的过程就会对乘客产生致命的撞击。


2.掌握紧急出口的位置


起飞后失事有可能是因为飞机出现故障或遭遇恶劣天气。无论哪种原因,乘客在起飞前应观察紧急出口在哪里,尽量数一下从座位到出口那排座位之间有多少座位,这样即使看不见,也能知道什么时候赶到紧急出口位置。


3.保持冷静赶快逃离残骸


一般飞机在降落时头稍低,这时机头最容易遭到撞击,机尾则完好无损,这种状况下,坐在机尾的座位是最安全的。只要所坐位置没有发生撞击和爆炸,乘客在保持头脑冷静的情况下,尽快远离残骸。


这些细节和逃生动作

或许能够保护你

1.系紧安全带,迫降时采取防冲击姿势


在发生坠机前,按照乘务员的指示采取防冲击姿势:小腿尽量向后收,超过膝盖垂线以内;头部向前倾,尽量贴近膝盖。并在飞机着陆之前一直保持这个姿势。防冲击姿势是乘客要学会的一个重要方法,它可以减少冲撞风险。



此外,当飞机坠落时,腰间紧系的安全带能抵挡很大一部分冲击力,所以乘机时要系紧安全带,而不只是系上。


2.熟练掌握解开安全带的方法


如果机组已经发生了迫降预警,首先要做的是,确认安全带是否扣好系紧。等到飞机着陆或者停稳后,顺利地解开安全带也颇为关键。


澳大利亚教授盖里尔曾研究了超过100次坠机事件及2000多名幸存者的受访记录,总结出了遭遇坠机事故时的自救方法。盖里尔的研究显示,在发生紧急事件时,甚至机组人员也会在这一问题上出错。“当你要解开安全带时,会下意识地想到解开汽车上安全带的方法,你会去按按钮,但在飞机上,你需要打开插销。如果你不能解开安全带,逃生的机会就很渺茫了。”


3.选择离逃生口近的座位


澳大利亚教授盖里尔在评估了2000名幸存者的座位后发现,幸存者在逃生时要走的平均距离约为7排座位,所以,可以选择在这个范围内就座。同时还要数一下距离最近的两个逃生口有多少排座位,以便在黑暗中也能找到出口。因为距离你最近的逃生口不一定可用。同时最好靠近通道。


4.舱内着火要爬向“上风口”


当飞机坠落时,机舱内充满刺激性烟雾时,应立即以爬行姿势向“上风口”移动,这样的位置一般是出口,而且要尽量在200秒内逃出机舱。



5.采取正确的跳滑梯姿势


此外,飞机落地后,还要采取正确的姿势从滑梯撤离,应双臂平举,轻握拳头,或双手交叉抱臂,从舱内跳出落在梯内时手臂的位置不变,双腿及后脚跟紧贴梯面,收腹弯腰直到滑到梯底。



如果有幸成功逃离失事的飞机,要迎风快速逃离现场。飞机发生意外时,往往伴随浓烟失火甚至爆炸。浓烟和火焰会随着风势蔓延。因此,顺风跑动的幸存者可能会受到二次伤害。逃离飞机后,旅客应该判断当时的风势,尽可能地远离飞机,确保最大的安全。


深圳应急提醒您:

学习安全知识,提高安全意识!

掌握安全技能,加强安全防范!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深圳市应急管理局官方微信公众号“深圳应急管理”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一审:曾瑜梅

二审:蒋华

三审:汤宇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