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人速看!案例+漫画解析易发生爆炸的10大场合,一看就懂!

2022-07-26 09:57:42 
石油化工生产,

由于本身存在着固有的潜在危险因素,

所以安全工作的难度较其他工业要大。

多年来,爆炸事故时有发生,

主要发生在以下10种场合!

可燃气体中的含氧量是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的工艺指标。氧含量超过安全界限,则容易形成爆炸混合物,在激发能源的作用下就能发生爆炸事故。

事故案例


2011年11月6日,吉林省松原一公司发生爆炸火灾事故,造成4人死亡,7人受伤

事故直接原因:气体分馏装置脱乙烷塔顶回流罐由于硫化氢应力腐蚀造成筒体封头产生微裂纹,微裂纹不断扩展,致使罐体封头在焊缝附近热影响区发生微小破裂后进而整体断裂,发生物理爆炸,罐内介质大量泄漏,与空气中的氧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后,遇明火发生闪爆,并引发火灾。



生产中的各种物料大多具有燃烧和爆炸的性质,因此,当物料发生互串后,如氧气串入可燃气体中,可燃气体串入空气(氧气)中,或串入检修的设备中,均能引起爆炸。

事故案例


2020年2月11日19时50分左右,辽宁一公司烯草酮车间发生一起较大爆炸事故,造成5人死亡,10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约1200 万元。

事故原因:烯草酮工段一操未对物料进行复核确认、二操错误地将丙酰三酮与氯代胺同时加入到氯代胺储罐 V1428 内, 导致丙酰三酮和氯代胺在储罐内发生反应,放热并积累热量,物料温度逐渐升高,反应放热速率逐渐加快,最终导致物料分解、爆炸。



生产过程中,常伴有设备检修的动火作业。如果图省事,怕麻烦,凭经验而不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违章动火,则是引起爆炸事故的主要原因。

事故案例


2019年8月31日13时11分左右,福建建瓯市某化工气体有限公司在停产检修期间,1名安全员与2名检修作业人员在对湿式乙炔气柜进行动火作业时,乙炔气柜发生闪爆,造成3人死亡

事故原因:公司雇佣无资质人员实施动火作业和作业前没有对气柜内乙炔气体进行置换排气和浓度检测,违章指挥动火作业,引起气柜内残余乙炔与空气形成的爆炸性混合物闪爆,造成事故发生。


石油化工生产所输送的介质绝大多数是易燃易爆的液体或气体。这些物料的电阻率高,导电性能差,因此产生的静电不易散失,造成静电积累,当达到某一数值后,便出现静电放电。静电放电火花能引起火灾和爆炸事故,这是静电的最大危害,特别易发生在石油产品的装卸输送作业中。

事故案例


2015年7月16日,山东日照一石化公司液化烃球罐在倒罐作业时发生泄漏着火,引起爆炸,造成2名消防队员受轻伤,直接经济损失2812万元。

事故原因:该公司在进行倒罐作业过程中,违规采取注水倒罐置换的方法,且在切水过程中现场无人值守,致使液化石油气在水排完后从排水口泄出,泄漏过程中产生的静电或因消防水带剧烈舞动,金属接口及捆绑铁丝与设备或管道撞击产生火花引起爆燃。

▲图源:新华网


压缩机由于积炭导致爆炸,主要是因为润滑油质量不符合要求,用量过大等原因。在被压缩的空气中氧化,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事故案例


1981年5月15日,浙江省衢州一公司合成氨厂发生压缩机爆炸事故,造成3人死亡、3人重伤、10人轻伤,经济损失约400万元。

事故原因:该厂油气化车间2号油气化炉停车检修完毕后,进行最后一次充氮,准备抽油时,当班操作人员忘记关掉气化炉上的两个充氮阀门,造成氧气倒入氮气总管。当合成车间工段打开配氮阀后,氧气进入压缩机,导致系统爆炸。


压力容器由于设计、制造、使用、维护等方面存在问题,加之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检测手段不完善,使设备超期服役或存在缺陷未及时发现和处理造成火灾爆炸事故屡见不鲜。

事故案例


2020年9月24日,山东济南一公司发生蒸压釜爆炸事故,造成5人受伤,其中2人经抢救无效死亡

事故原因:由于安全联锁装置失效,设备运行过程中釜盖发生周向滑动并滑脱蒸压釜,釜内蒸汽迅速外泄造成爆炸致人伤亡事故。


石油化工企业在设备检修时,按规定使用洗涤剂清污,但个别职工却用汽油等易挥发的可燃液体作为洗涤剂,发生不少重大火灾爆炸事故。 

事故案例


2014年10月18日,广东深圳一公司发生一起因爆燃引起的火情,事故造成3人死亡,另有1人重伤

事故原因:该厂违规使用白电油清洗地板,从而引起爆燃事故。


石油化工企业常用的安全装置有防护、信号、保险、卸压、联锁等,这些安全装置是根据生产的需要而设置的,以便提高安全生产的可靠性,一旦失灵就会造成事故。

事故案例


2018年6月18日,吉林省农安县一公司在停产期间违法生产,水解车间10号水解反应釜发生爆炸事故,造成3人死亡、3人受伤,车间楼体坍塌。

事故直接原因:企业停产期间违法生产,安全阀失效,水解反应釜超压爆炸。



因生产联系不周,操作失误,设备和管道突然开裂,停车不及时,安全联锁失灵等原因,导致设备或生产系统形成负压,空气被吸入与可燃气体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在高温、摩擦、静电等能源作用下即能引起火灾爆炸事故。 

事故案例


2020年3月23日上午9时10分许,某天然气处理总厂集配气总站围墙外20米处取气、还气管道施工过程中,焊接在取气管道端口的临时挡水板承压爆裂飞出,造成2人死亡、2人重伤、2人轻伤

事故直接原因:试压管道与已完成试压的管道用阀门代替盲板进行隔离,阀门密封不严,高压气体串至已完成试压的管道,挡水板受压破裂。



由于装置老化,“跑、冒、滴、漏”经常发生,为了确保正常生产,在采取切实可行的安全措施的情况下,偶尔会进行带压堵漏作业。但是有的企业在不减压的情况下热紧螺栓,消漏换垫等,稍有不慎,可能会引起爆炸事故。

事故案例


2011年4月23日,四川南充市一公司发生爆炸事故,造成4人死亡,2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550余万元。

事故直接原因:该公司造气车间中低变甲烷化炉出口管道焊口在高温含氢介质条件下长期运行,缺陷暴露扩展,氢气泄漏。在系统未停车和安全措施不到位的情况下,进行带压堵漏作业,作业产生火花引爆泄漏的氢气

事故猛于虎,

常态巡查,发现问题隐患,

及时解决,确保安全!

内容来源:《班组安全》期刊

来源:班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