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全国连续有中暑患者送医,多人确诊热射病并已有死亡病例。
2022年6月6日11时56分,中山市东凤镇一在建厂房内,一名工人因中暑晕倒在32米高空作业区。当地消防救援人员接警后立即出动1辆消防车和6名消防救援人员火速赶往现场,经过40分钟的紧张营救,被困工人成功获救,随后消防救援人员将其交由120救护车送到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事发地点的在建厂房内部架设了很多支架,两名电工为维修厂房顶部的照明灯从地面爬上32米高、由一排排“竹排”搭建的作业区进行作业。由于厂房楼顶采用锌铁棚覆盖,经过太阳照射,作业区内部温度过高,导致一名电工中暑晕倒并出现抽筋现象。
2022年7月10日当天,华西医院连续收治了3名热射病转诊病人,其中一人因病情来势汹汹,多器官衰竭,在转诊至华西医院时就发生呼吸心脏骤停,虽经全力抢救,但最终不幸去世。这3名热射病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20余岁、40余岁和60余岁,其中年轻的两位患者均是户外工作者,年龄稍大的患者发病时正在湿热的厨房做饭。
浙江丽水,工人工作时突发昏倒休克,体温高达40.7℃!2022年7月6日,一名49岁的男性患者下午被工友送至医院。“他在车间工作时突然昏倒,入院时体温40.7℃,已经休克。”丽水市中心医院急诊科医生吴建荣告诉记者。经检查,患者多脏器功能衰竭并伴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经过31个小时抢救,于8日凌晨去世。在近40℃高温天气下,郑州一名男子户外连续工作两小时后,因中暑突然昏迷,被送到医院ICU病房抢救时,医生监测他身体的核心温度已经达到42.3度,体内所有的脏器就像在水里“煮”过一样,多脏器出现受损,最终医生诊断其为热射病,也就是重度中暑。
2022年6月25日下午,浙江湖州一建设工地上,有人晕倒在60米高的塔吊上,被困人员系塔吊女操作员,由于高温中暑,浑身无力,被困在操作室里无法动弹,情况危急。
3名消防员携带高空救援器材,爬上60米高的塔吊展开营救,使用云梯车将其安全转移到地面,送往医院救治。


混凝土工中暑,工友紧急施救
其实,高温作业最可怕的
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等都属于重症中暑,如不及时救治,会引发高热、昏迷,乃至多脏器衰竭,危及生命。第一类人群: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者,如环卫工人、建筑工人、交警、消防员、运动员等。这类人群的工作场所体感温度高,工作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常出现睡眠不足、水分补充不足、出现轻度中暑症状未引起重视等危险因素。
第二类人群:老年人、婴幼儿、孕产妇等。他们或是防暑意识不够,因节俭选择不开空调、泡温泉或蒸桑拿时间过久等,或是因习俗里三层外三层地捂着被子出汗退烧,或是父母粗心大意将孩子忘记在车厢中。第三类人群:有基础疾病或服药人群。基础疾病包括患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精神分裂症、帕金森病、少汗症、严重皮肤疾病等。或者服用某些影响体温调节的药物,如抗胆碱类药物、抗组胺类药物、抗精神病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等。
夏季天气炎热,雷雨天气多,生产现场存在高温、潮湿环境,增加了中暑风险。
天气炎热,心情容易烦躁疲劳,工人违章操作现象增加,易引发事故。
天气炎热,工人作业期间往往不规范穿戴长袖工作服、安全帽、防护手套、劳保鞋、防护面罩、呼吸器防护用品。
雷雨天气多发,雷击、火灾事故增多,易造成人身触电和火灾事故。

根据《广东省高温天气劳动保护办法》,所在地县级以上气象主管部门发布日最高气温35℃以上时,用人单位应当采取换班轮休等方式,缩短连续作业时间,并且不得安排户外露天作业劳动者加班;37℃以上时,全天户外露天工作时间不得超过6小时,12时至16时应当暂停户外露天工作;39℃以上,当日应当停止户外露天工作。
劳动者从事露天岗位工作以及用人单位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作业场所温度降低到33℃以下的,用人单位应当按月向劳动者发放高温津贴。

来源:广东安全生产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