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期待的暑假
眨眼已过半个月
夏夜的蝉鸣、泳池的浪花、
冰爽的饮品、甜甜的冰激凌……
都是属于暑假最美妙的回忆
但是暑假期间
孩子游泳、戏水等引发的溺水事故
也易发、高发

据深圳120调度数据显示,7月1日-7月21日,深圳120共接溺水报警14人次,其中有7人为4~17岁的未成年人。

这个月在国内其他地方
也有不少溺水事故发生
让人看着揪心
案例一:7月24日,河北行唐县5名学生在河道溺水身亡,事发地为独羊岗乡西秀村,5个孩子都是初中毕业,正放暑假。河北行唐县独羊岗乡西秀村村民称,这几名学生年龄为十几岁,事发水域虽然水面平静,但是水下很深,公安、消防等多部门连夜打捞救援。行唐县和独羊岗乡政府办工作人员称,事故原因调查、家属安抚等工作正在进行。
案例二:7月10日晚,湖南长沙开福区湘江边,一名四岁女孩套着游泳圈由家长陪同在水里玩耍。女孩意外随着游泳圈漂远,孩子父亲去救时体力不支,呼救后失联。事发后,水警、消防等部门赶到现场救援。据了解,女孩当时就被救到了岸边,并无大碍。孩子家长于11日被发现,不幸溺亡,当日已被送往殡仪馆。
∆ 搜救现场
案例四:7月5日下午,浙江宁波鄞州区横溪镇,五个十六七岁左右的年轻人结伴到一水库游泳,其中三人溺水,被救起后经抢救无效,不幸遇难。
案例四:7月3日,广东汕尾3名初中生结伴到相邻的金厢镇沙滩玩耍。下午6点左右,有人发现3名学生的遗体被冲到沙滩上。经过法医鉴定,死亡时间在当天下午4点左右。这3名学生年龄介乎12岁到14岁之间。
据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发布的
《2022中国青少年防溺水大数据报告》
统计数据显示
我国每年约有5.9万人死于溺水
其中未成年人约有5.6万人
占95%以上
因溺水造成的伤亡
位居我国0~17岁年龄段首位
占比高达33%
1~14岁溺水事故的比例超过40%
青少年溺水问题
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安全隐患
希望家长们
增强安全意识和监护意识
加强对孩子的防溺水安全教育
以下这些防溺水知识
你都记牢了吗?
人在溺水时都是悄无声息的
并不会大声呼叫
不少人以为溺水发生时,溺水者会大喊大叫。实际上,这个时候他们是站立的样子,或者像是在水里垂直爬一个隐形楼梯。
看下面这张图就知道了
人溺水时的迹象有这么几种
▽
溺水发生时,溺水者看起来可能只是抬头在看天空、岸际、泳池边或码头。
这个时候你要问:“你还好吗?”如果他能回答,大概就没事。如果眼神涣散、没有回应,你就要及时出手去救他了。
孩子在戏水时,通常会发出很多声音,当发现孩子在水中安静无声时,就该赶紧看看是怎么回事。
溺水时如何自救
首先不要惊慌,调整呼吸,尽可能让身体浮在水面上,等着别人施救。
如果周围有可以抓、拉、扶的东西,迅速抓住借力浮出水面。换气时,呼气要浅,吸气要深。
有人救援时,一定要听从指挥,不抓拽救援人员。
看似平静的水面也会“吃人”
海边作为夏季的避暑天堂,戏水、游泳都充满乐趣。然而浪花朵朵,浪漫的同时也极具危险。这些情况下的海边看似安全,却暗藏危机。

研究显示
海边约90%的溺水因离岸流产生
面对离岸流,首先要学会预防,尽量不去危险的海域。如果遭遇离岸流,正确的逃生姿势有助于脱险:
①沉着冷静,不要逆流
遇到离岸流,首先保持冷静,切记不要尝试逆着水流游回岸边,离岸流速度超过普通人泳速,逆流会消耗体力,还会增加人的恐慌。
②尝试横向游离
离岸流只是把人带离岸边,不会卷入海底,遭遇离岸流可以尝试朝着与海岸平行的方向横向游离。
③随波逐流后游离
如果没有机会横向游,先顺着离岸流的水流方向随波逐流,等待水流流速变缓时再尝试横向游出离岸流区,最终游回岸边。

“不摸潮水”即玩耍时没注意潮水涨起,结果被困在礁石上无法回岸。
小伙伴们去海边游玩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要提前注意一下潮汐变化。每天的涨潮时间有其规律,在不了解情况时,一定不要在礁石上长时间停留。
如果被困在礁石上,大家千万不要盲目自救。被困后,大家应时刻保持冷静,用手机向警方求助,在没有手机或手机信号不好的情况下,尽量大声地向离自己最近的人求救。

当浪拍到岸上时,想要回归大海或大湖的浪会产生一股和岸平行的水流,这就是沿岸流。海岸线越陡峭,浪速越大,沿岸流的速度越快。
虽然沿岸流不会直接把你带到远海,但是它却能让你不知不觉地远离初始坐标,越漂越远,甚至漂到危险的离岸流处。在海边游泳过的人应该都有过这个体验。
来源 :深圳急救、广东科普、中国应急管理、新京报、大鹏应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