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深圳仿佛在夏天里过秋天
体感舒适
一改前段时间的闷热感
让小伙伴们久违地感受到五月底的清凉

23日首轮“龙舟水”
最大累计雨量达79.9毫米
相信小伙伴们对23日(上周五)深圳今年首轮“龙舟水”印象深刻,下班晚高峰碰上强雷雨云团,具有“局地少动、短时雨强大”的特征,最大累计雨量达79.9 毫米(龙岗区南湾街道)。
▲5月23日8时至24日8时深圳累计雨量图

23日首轮“龙舟水”
最大累计雨量达79.9毫米
据中国天气网消息,今年以来强度最强、暴雨大暴雨范围最大的新一轮降水,今日夜间开始登场,这次降水单日降雨量大,局地降雨有极端性,且强降雨落区与上一轮降水高度重叠,致灾风险高,需高度警惕!

深圳天气
28日-29日暴雨风险高
28-29日,高空槽南压,低层的低涡切变逐渐东移南压影响广东,低层南风加强,暖湿气流向广东上空输送充沛水汽,激发对流,深圳暴雨风险高,主要影响时段在28日下午至29日白天,雷雨时可能伴有8级左右雷雨大风。
28-29日阴天,有(雷)阵雨,局地暴雨风险高,雨时局部伴有8级左右短时大风,主要影响时段在28日下午至29日上午;
30日降雨减弱,天气转清凉;
展望31日-6月2日多云,气温回升,间中有(雷)阵雨天气,部分时间雨势较大。
暴雨风险高
小伙伴们外出记得带伞
及时关注天气预警预报信息
注意出行安全

遭遇短时强降水 你该怎么办?
注意行车安全
遇到路面积水较深应尽量绕行;
当车辆在低洼处熄火时,不要在车上停留,要立即下车等待救援。
警惕“陷阱”和触电
在户外行走应贴近建筑物,远离积水路段,防止掉进窨井、地坑等,并尽量避开电线杆等含金属物体。
防范泥石流、山体滑坡
当遇到泥石流,应向泥石流前进方向的两侧山坡逃离;
当遇到山体滑坡也应向两侧逃离。


遭遇雷电 你该怎么办?
关闭门窗和电源
在电闪雷鸣之时,应及时关闭门窗,并立即关掉家中电器电源,避免产生导电。
远离制高点
雷雨时严禁在山顶或者高丘地带停留;
不要靠近高压变电室、高压电线和孤立的高楼、烟囱、电杆、大树、旗杆等;
不要站在空旷的高地上或大树下躲雨。
不使用金属工具
不能用有金属立柱的雨伞,不要使用金属工具,如铁撬等;
摘下金属架眼镜、手表等;
若是骑车出行要尽快离开自行车。
关闭手机
雷雨天气时在高山顶上不要开手机,更不要接打电话。


遭遇大风天气 你该怎么办?
防范措施
加固易落物品、妥善安置车辆等个人财物;
远离大树、铁塔以及广告牌等;
尽量减少外出,若必需外出应避免骑自行车。
注意事项
禁止吊装等作业;
禁止户外使用明火;
禁止帐篷野营;
禁止水上活动。

暴雨天出行应该注意什么?
雷雨天如何做好预防?
城市内涝如何避险自救?
你要知道
↓↓↓

暴雨出行
步行注意事项
1.避开漩涡
不要贸然涉水前行,警惕井盖、下水道等,避开路面涡旋区域。
2.重心后置
独自前行时,应双臂前伸,重心后置在后脚上,用脚尖左右扫动探路,确认前方是平地,试探前行。
3.结伴同行
多人同行时,可一人在前探路,另一人双手抓紧前者裤腰部位,前脚虚、后脚实地跟着前进。
4.远离电力设备
避开落地广告牌、变压器、电线杆等电力设备,涉水途中如果感到脚下发麻,应立即止步并后退。


暴雨出行
行车注意事项
1.检查车辆
出行前如遇暴雨,应先检查发动机盖和车门封闭情况,以及雨刷器、制动器状况,及时排除故障。
2.控制车速
行车时要降低车速,保持车距,双手紧握方向盘,同时打开车辆雾灯警示后方车辆。
3.避开积水
选择排水能力较好的大路及环线公路主路,避开积水路段。路面积水不超过半个车轮,一般可正常通过。涉水行车需放慢车速,否则可能会进水熄火。
4.熄火需撤离
车辆在涉水行驶过程中如熄火,应在水位还未完全上涨前快速撤离危险区域。请勿在车内停留等待救援,避免水位过高电动门窗自动锁定。若被困于车中,则需用逃生锤敲碎车侧窗逃生。
5.高速路行驶
高速路遇积水,不可急踩刹车,应握紧方向盘、松开油门,让车辆自行通过积水区。如雨势过大,应从高速出口驶出高速,或在休息区停留,待雨势变小后再返回高速行驶。


雷雨天,
如何做好预防?
1.室内躲避
在家关好门窗,切断电源,并远离电源和金属物品等易导电物品。
2.户外避险
在户外切勿接触天线、水管、铁丝网等,远离电线等带电设备和其他类似金属装置;
不要在高楼平台、空旷地停留;
不要站在大树下避雨,立即停止一切室外的水上活动;
如无避雷场所,应蹲下并低头、双脚并拢,双手抱膝,不要用手扶地。


城市内涝,
如何避险自救?
1.选择避难场所
选择高层建筑的平坦楼顶、学校、医院等距离较近、地势较高、交通较为方便、卫生条件好的地方躲避内涝。
2.远离电力设备
户外遇暴雨应远离电力设施,避免设施漏电引发危险。家中如遇内涝积水,应及时切断电源、煤气阀。
3.家中常备用品
手机、收音机,用于接收天气、洪涝预警信息;
哨子,用于求救;
手电,用于在夜晚撤离,也可用作求救信号;
救生衣和救生圈,防止溺水。

来源:中国天气网、广东天气、深圳天气、应急管理部、科普中国、应急管理部新闻宣传司、应急管理部森林消防局、深圳应急管理
声明:本号致力于公益安全宣传,无任何商业用途。若有文字、图片、视频涉及侵权或违规,请及时告知删除
3.一图读懂|国家标准《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通用规范》